找總結網 > 學習總結 > 學習心得體會 > 《天渠》觀后感精選

《天渠》觀后感精選

| cwl2

《天渠》觀后感精選

電影《天渠》是以原貴州遵義市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fā)為原型,講述了他在面對草王壩村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因嚴重缺水導致的貧困狀況下,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迎難而上,以36年的不懈努力,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夸三個村10余個村民組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貴如油的落后歷史。

電影的開始是一條等待打水的排隊長龍,但是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打出來的水竟然是黃泥水,這種情況是讓我們生活在現(xiàn)在社會中完全體會不到的,我是一個在城里長大的90后,沒有喝過渾濁的水,沒有經歷過過年才能喝米湯飯的日子,更沒有在大山懸崖上負重走路,更別說起早貪黑的干活了,我可能無法同經歷過窮苦日子的草王壩村鄉(xiāng)親的感同身受,但是我能從電影中尋找那些艱苦歲月里的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

主人公黃大發(fā)的那一句“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實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眾。”他不單單停留在激勵村民的話語上,為了湊足那修渠的1萬塊的缺口,甚至不惜賣掉自己早已置辦好的棺材本,在自己妻子極力的阻礙下,還說了“如果沒有完成這條渠,哪怕是躺在棺材里也不能安心。”這句話非常的重,更是體現(xiàn)出了黃大發(fā)對修渠堅定的決心!見黃大發(fā)如此的堅定,黃大發(fā)的女兒也是非常的支持自己的父親,拿出了自己的準備好的彩禮錢,給予了父親實實在在的支持,更是解決了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子,也是在鄉(xiāng)親的面前做出了一位黨員該有的帶頭作用。

在修渠的過程中,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難,面對自己兒子的不理解,鄉(xiāng)親們的反對,黃大發(fā)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最終兒子還是加入了修渠的隊伍中,分配時將兒子分配到最遠的工段,做好了表率作用,在沒有運輸車的情況下,他主動找人,在不支持的情況下,更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對方,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就帶頭下,自己下不動了就找到自己的兒子去下,一句“別人的兒子我賠不起”的經典話語。為了這條渠,在剛開始的時候,被鄉(xiāng)親們猜疑,嘲諷、埋怨,甚至失去了摯愛的女兒,更是連女兒的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直到電影的最后,天渠修成,拿著一碗干凈的水端到女兒的墓前,看著女兒的墓碑痛哭起來,此情此景,讓人動容。

因為這條修了36年的渠,讓村里的鄉(xiāng)親改變了滴水貴如油的情況,讓鄉(xiāng)親們喝上了干凈的水,因為這條渠,帶動了村里的農業(yè),產量對比從前更是翻了好幾番,就是因為這條渠,黃大發(fā)把村民從貧困帶向了發(fā)展的新農村。

通過觀看電影,使我感觸良多,生活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進行,學無止境,學習強國,黨員就是要起到帶頭的作用,敢于沖鋒,沖到群眾的最前頭,身為一名生活在新時代溫飽不愁的年輕人,我們更應該學習黃大發(f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信念,克己自律,遠離不良作風,做一個正直清白的人。

4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