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么!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jīng)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沖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后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后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后,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dá)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于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dāng)讀到作品最后時,我仿佛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床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么相勸,她卻始終啼哭著,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澎湃著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gòu)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xiàn)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復(fù)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rèn)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yuǎn)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dá)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nèi)说闹螌W(xué)嚴(yán)謹(jǐn);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xué)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xué)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shè)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本書為我們平靜地講訴著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后他們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歲結(jié)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著“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鐘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jié),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鐘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鐘書刻薄了。
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鐘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著,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贊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xiàn)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了一位優(yōu)秀的女兒。
她這么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K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边@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dá)的是什么,準(zhǔn)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么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dá)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xiàn)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鐘書正在添補(bǔ)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rèn)真與對工作的目標(biāo)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發(fā)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斗,而她更多的,是細(xì)節(jié)中表現(xiàn)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dāng)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dāng)沙子進(jìn)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為一顆珍貴的鉆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著,沒有盡頭……她之后在幕后為她的丈夫錢鐘書默默奉獻(xiàn)著,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tài)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鐘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鐘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于九十多歲后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zhì),但字里行間及一生事跡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jīng)大起大落,會歷經(jīng)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tài)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xiàn)代社會,我們?nèi)巳耸切腋5?,沒有饑餓,沒有戰(zhàn)亂,是和平發(fā)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jī),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叵胫约涸?jīng)許下的愿,為社會貢獻(xiàn)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區(qū)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將那些心愿拋諸腦后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后地區(qū),體驗當(dāng)?shù)氐纳?,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p>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xué)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知道楊絳,是因為錢鐘書,熟悉錢鐘書,是因為《圍城》 ,有人說錢鐘書是因為《圍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沒有楊絳,錢鐘書即是有了這“江山”,也無味了。
《我們仨》是楊絳的回憶錄之一,記錄的是她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瑗的生活瑣事。 很細(xì)微的生活,很瑣碎的小事,卻很動人。這位百歲老人用她平實細(xì)膩的文字,淺淺淡淡地寫著。她的女兒與丈夫分別于1997年、1998年相繼去世,留她獨自一人在這時間,她說,如今她曾經(jīng)當(dāng)做家的寓所,現(xiàn)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是啊,沒了至親的人,家與客棧何異。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其中第二個部分開始讀的時候,會有些“意識流”的感覺,不知所云,但往后,一個孤獨的老人,相繼失去至親的酸楚與無奈便躍然紙上,是那種令人忍不住大哭卻又只能無聲哭泣的感覺。但她寫回憶的時候,格調(diào)還是很輕松的,甚至寫“___”,寫“十年動亂”,寫被批斗被冤枉,都是在輕描淡寫,似乎磨難在她心里并沒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記,大概因為至少那時,身邊還有鐘書,還有圓圓。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她的文字讓人覺得簡單卻深刻,其中有一段,她說:一九七六年,三位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相繼去世。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斷,使我們覺得偉人去世,震蕩大地,老百姓都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三兩句就描繪了當(dāng)時的時局與老百姓的處境,簡潔有力。
我不知道楊絳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獨與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繼續(xù)她的文學(xué)之路,繼續(xù)為后人翻譯著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xué)經(jīng)典。如今,她作為一個百歲老人,在她平靜如水的面龐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動容。
她說: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但我想,在她的萬里長夢里,路,是沒有盡頭的。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tài)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鐘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鐘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唯一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于九十多歲后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zhì),但字里行間及一生事跡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jīng)大起大落,會歷經(jīng)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tài)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xiàn)代社會,我們?nèi)巳耸切腋5模瑳]有饑餓,沒有戰(zhàn)亂,是和平發(fā)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jī),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著自己曾經(jīng)許下的愿,為社會貢獻(xiàn)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區(qū)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那些心愿拋諸腦后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后地區(qū),體驗當(dāng)?shù)氐纳?,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p>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xué)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內(nèi)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耙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边@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么,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fēng)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hù)所。
我相信同學(xué)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xué)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些不想經(jīng)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dāng)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jīng)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jīng)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yè)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xué)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xiàn)在一樣把話說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學(xué),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yè)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xué)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于中學(xué)和大學(xué),我們還沒有經(jīng)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薄段覀冐怼罚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guān)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fēng),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guān)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tuán)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yīng),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xì)細(xì)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xué)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當(dāng)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xì)細(xì)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奔胰艘央x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薄獥罱{
對于失女喪父后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就是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xiàn)在將來進(jìn)行時。
翻開書,合上書,我看見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樣,是楊絳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們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楊絳先生在失去女兒后的那句:“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泵棵孔x此,我只能無力地痛心,蒼白地悲涼。人走茶涼,曾經(jīng)被楊絳視為“終于有了一個家”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jīng)營的這個家,處處都是溫情溫馨。那細(xì)碎微小的愛讓人暖心,三心連一體,所以“我們仨兒是不尋常的偶遇?!薄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焙喓唵螁蔚囊痪湓?,道出了千千萬萬個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為這個樸實的家,“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回憶是美好的?!拔覀兂R煌吃?,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nèi)绻涯骋蛔滞?,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zhǔn)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彼{(lán)天碧海終有涯,你我之情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拔覀冐砭痛耸⒘耍瓦@么輕易地失散了?!比松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yuǎn)。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獥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