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回延安》黨員觀后感

| cwl2

2020年10月15日,紀檢工會黨支部全體黨員,集體到德城區(qū)觀湖城新世紀影城觀看了電影《周恩來回延安》。觀看的過程中我情不自禁的多次淚流滿面,感觸頗深。

這部電影是走心動情的,當時周恩來總理已經身患癌癥,但依然勤政為民,心系老百姓?!吨芏鱽砘匮影病芬约毠?jié)動人,在時間深度上深挖了周恩來在延安的22個小時,利用思緒時空、現(xiàn)代時空、延安時空等4個空間,串起故事的點點滴滴,從而增強電影的情感濃度,重溫延安精神。“總理就是想讓老百姓吃上飯吃好飯,記掛的是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這種魚水濃情,直戳人心。”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再現(xiàn)了一段從前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講述了晚年的周恩來短暫22小時延安之行的見聞思感。觀影結束后,不少中老年觀眾還在座位上流連,情緒起伏一時間難以平復。大家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影感受,“我從小就敬佩周總理,也知道總理的不少事跡。可這部電影還是給我上了一課,沒想到晚年的周總理身患重病,還堅持連軸轉地工作,這絕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動我的地方是,周總理與延安群眾們之間緊密的魚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總理回到延安,還能叫出曾經的老鄰居、老朋友的名字,還記得彼此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這是一部看似質樸卻飽含濃濃深情的的電影,影片全都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情感,就是這樣反而最感人”。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沒有強烈的情節(jié)沖突,也沒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線,不以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鋪陳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講述偉人的豐功偉績,而是以日理萬機的總理對革命根據(jù)地延安百姓日夜牽掛的第一視角,用人物飽滿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敘事,通過總理與延安百姓、知青、當?shù)仡I導的互動,采取歷史閃回、時空穿越與現(xiàn)實更迭的多時空散文化手法,再現(xiàn)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國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續(xù),展現(xiàn)了一代偉人周總理和延安人民難以割舍的情誼、不忘初心的情懷。

影片從總理宴請老鄉(xiāng)的小米飯和回憶感恩當年曹大娘的小米飯,導出埋在總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結”以及這背后蘊藏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百姓眼里,總理是帶領共產黨人抗日的紅軍,是搬掉壓在延安百姓和全國窮苦百姓頭上“三座大山”的共產黨人,是讓老百姓當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帶領百姓撤退延安的總理,冒著生命危險幫牛娃找到了牛,總理知道,這頭牛就是這個孩子一家人未來生活的希望。無論是地方軍閥還是國民黨,誰都不可能像共產黨人這樣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著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樣困難的特殊時期,盡管人民的生活那樣的艱苦,但是“延安精神”沒有丟。我們在片中看到,郝大爺拿出家人為其七十大壽留存的小米送給總理,在一抓一放之間,將延安百姓對總理的愛戴,對共產黨人的信任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曹大娘這兒,總理就是他們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總理,她拿出雞蛋;總理不舍得吃,她還怪總理生分了。盡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艱苦,但是他們相信跟著共產黨走,一定會過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讓總理更加百感交集,許愿一定會再回延安。

雖寶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舊奔流,總理雖沒能親眼看到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總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崇高信念卻在共產黨人中代代相傳。當總理專機久久盤旋于延安上空不愿離去時,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這也意味著“延安精神”在年輕人身上的延續(xù),這也意味著以總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信念沒有丟,這個信念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

6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