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心得體會
1968年12月22日,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國有1700萬青年學生離開城市走向農(nóng)村,習近平就是其中一員。
不同的是,自1962年起,年幼的習近平受到父親習仲勛冤案的牽連,遭到歧視?!段沂屈S土地的兒子》一文中提到:“因為我有一股倔勁,不甘受欺負,得罪了造反派……我被關進派出所,到了派出所又被拉回來,改送少管所。可少管所的床位已滿,要排一個月才能進去。所以報名下鄉(xiāng)插隊。他們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屬于流放,就讓去了。” 青年習近平由首都北京轉到圣地延安,就有了后來梁家河的故事。
初入
“陌生的環(huán)境中,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僅15歲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獨。”
首先是生活艱苦
衣: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天冷的時候,在里面縫上棉絮;天暖的時候,再把棉絮拆下來。
食:糧食是不夠吃的,人一天早晚吃稀飯,中午吃頓干飯。晚上空腹難耐,有人會取一撮兒鹽,用水沖了,仰脖子喝下,趁腹內飽脹,趕緊入眠。
?。毫杭液尤俗〉氖歉G洞。那時窯洞里面不僅有虱子、臭蟲、老鼠,偶爾還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沒。
其次是生活苦悶
生活帶來不便,習近平還要承受沉重的精神壓力。首先是不信任,當時,農(nóng)民們都知道習近平的父親 “犯了錯誤”,他是個“黑幫子弟”。
生活的不適應,精神上迷茫、彷徨,不知道該怎么辦。他當了一次“逃兵”。
“我們那個時候在太行山抗日的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里面鉆,你現(xiàn)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在姨夫姨母的勸說下,習近平又回到了梁家河。
習近平相信:黃土地養(yǎng)育了他的父輩,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他。
“扎根農(nóng)村,扎根一輩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說了”習近平表明心跡。心態(tài)的改變,帶來行為上的改變。由被動到主動,人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習近平。
成長
鄉(xiāng)親們從心底里接納這個北京娃。
剛開始干活的時候,我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后,我就能拿壯勞力的10個工分。春天里擔糞,七八十斤一口氣挑到幾公里外的山上;夏天擔麥子,100多斤,10公里的山路一口氣走完。
習近平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還幫梁家河的社員們修建窯洞,打壩修路,開沼氣池,成立鐵業(yè)社,為人民做實事。他的付出,鄉(xiāng)民們都看在眼里,漸漸地接納了他。
習近平成為了鄉(xiāng)親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通道。
習近平了解群眾,知道群眾的想法,他的話題是老百姓感興趣的事。他搞社教,寓教于樂,講解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大家聽得入迷,有人連夾在手指間的煙都忘了戲,直到燙了手才記起。他彌補了農(nóng)村的鄉(xiāng)親們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歸來
2020年2月13日,時任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習近平回到梁家河,跟鄉(xiāng)親們親切問候。而昔日的鄉(xiāng)民們也熱情的喊道“近平回來了”
最近網(wǎng)上相繼爆出某些職業(yè)學院的學生會聊天群,學生,都沒對社會貢獻些什么,反而官僚氣息卻沾了不少。習近平的言談,對待百姓們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向這些不良風氣發(fā)出警告,為官要正。
他不是農(nóng)民,但他說自己是“農(nóng)民的孩子”。
陳勝吳廣起義,打下大片領土,陳勝稱王??墒敲鎸δ切┺r(nóng)村投靠他的兒時玩伴,講一些陳勝在家鄉(xiāng)的舊事時,陳勝卻不能容忍這些“妄言”,將昔日的伙伴給殺了。習近平的生活態(tài)度,告訴我們,什么才是依靠群眾。
借書中“黑子”王憲平的話:“習近平從心底里熱愛農(nóng)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這可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學不到的真東西!”對于大大小小的干部,他說“當了干部也不能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
啟發(fā)
“我到農(nóng)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下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我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nóng)村七年時光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現(xiàn)在條件這么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的本領搞好。”
這是習近平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說的話。
他用親身經(jīng)歷,激勵青年練就過硬本領。而練就的本領,是要能夠為人民服務。在各自的崗位上,起到應有的作用,直至成為棟梁之材。
他的經(jīng)歷也告訴我們“無論一個人身處什么樣的環(huán)境,即使是逆境,也要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抱有遠大的理想,無私地為他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