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是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匯集起來的采訪實錄,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從一個對前途充滿迷茫的少年,在經(jīng)歷過身體和精神磨難之后,變成了一位從容自信、理想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讀完整本書后,我覺得有很多精神值得我學習,比如吃苦耐勞,勤學善思,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勇于擔當。
一是學習他吃苦耐勞歷萬難的從容不迫。離開北京,一個15歲少年要到農村生產(chǎn)、生活,過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每過一關都很艱難,既要克服身體上的種種不適,又要在思想上接受洗禮和磨煉。正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由于父親的原因,他被劃為“黑幫子弟”,一切從負數(shù)開始,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中,他沒有消沉和抱怨,相反的是,磨難和困境鑄就了他的頑強性格和堅韌毅力。
二是學習他勤學善思無止境的刻苦堅持。知青7年,他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干完一天的農活后,晚上繼續(xù)挑燈夜讀。他注重讀書方法,注重對比分析,就一個觀點或事件找出很多相關書籍來閱讀,之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應該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現(xiàn)在說的“學懂、弄通、做好”的真諦所在。他一再強調: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chǎn)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三是學習他信念堅定不動搖的政治底色。一次次寫入黨申請,又一次次遭到冷遇和拒絕,但這絲毫未動搖他入黨的決心,他出生在革命家庭,從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來說,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即使是在家庭遭受政治迫害,他也沒有對組織埋怨和憎恨,而是用行動和努力來爭取組織的認同。
四是學習他為民服務無怨言的政治情懷。“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這是1974年習近平總書記放棄招考“工農兵”學員的機會,對知青雷平生說的話。在梁家河村做支部書記時,他真抓實干:辦沼氣,解決了黃土高原世代用火難題;辦鐵業(yè)、代銷點、縫紉點,都為當?shù)乩习傩諑砹藢嵒莺透@?。充分體現(xiàn)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的政治情懷。有人說,時代不同了,有些精神過時了。當然,時代不同了,因為我們邁進了新時代。但作為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永不過時。駐村工作,使我感受到絕大部分老百姓依舊保持的淳樸和善良。當出現(xiàn)問題時,該反思的是我們基層干部:群眾反映的情況,有沒有認真傾聽并積極解決?遇到誤解時,有沒有加強溝通和引導?用服務意識指導工作行為,我認為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五是學習他腳踏實地挑重擔的責任擔當。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周遭都是一貧如洗,但他不甘于落后,迎難而上,克服思想和物質上的困難,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如今,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正與他這種敢于擔當?shù)木窈蜌飧琶芮邢嚓P。他,離開梁家河的時候,全村的人都來相送,一部分人湊錢拍了一張紀念照以作留念。他說:我走的時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這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又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我們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不止留在了梁家河村,而是留在了全國千千萬萬的農村。
采訪實錄中的故事,在當時看上去都是一件件小事,但這一件件小事,彰顯出的卻是一個共產(chǎn)黨人一心為民、敢于擔當、信仰堅定的偉大形象。也正是這樣的小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惦念的大事。腳踏實地,做好做實,始終懷著為民不改的初心,肩負民族復興的使命,他無愧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有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