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動中國2020人物事跡觀后感作文5篇
《感動中國》是央視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由央視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推出,已經連續(xù)舉辦多年,通過多種投票方式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下面小編整理感動中國2020十大人物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感動中國2020十大人物觀后感范文1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黃文秀的《駐村日記》中如此寫道。這句短短的話,折射出的是一名年輕黨員的使命擔當,飽含著的是對基層群眾的熱愛和深情,凝聚著的是一名年輕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扎進泥土,才能舉起理想;心有遠方,才能風雨兼程。黃文秀懷著“我想回去建設家鄉(xiāng),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xiāng)親”的念想,一頭鉆進貧困人民中去,在近距離中感受群眾疾苦,在走村入戶中了解群眾所需所盼,在埋頭苦干、無私奉獻中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真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
“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年輕黨員干部吃不了苦,害怕受難,時刻準備逃離基層;有的年輕人不懂奉獻,愛占小便宜,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的甚至浮躁焦慮,對待群眾態(tài)度粗暴,不把群眾的問題記心上。種種問題,不但影響了黨員干部的形象,也傷害了群眾的心,說到底還是價值觀、群眾觀出了問題,缺少黃文秀那樣擔當奉獻的品質和情懷。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黃文秀將扶貧事業(yè)作為“心中的長征”,在駐村滿一年后,汽車儀表盤里程數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用腳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口碑。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看到了堅守理想信念、心系扶貧事業(yè)、忠誠擔當作為的感人事跡。道路泥濘才會留下腳印,山峰陡峭才有無限風景。黃文秀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她在群眾心中留下的深深“腳印”,卻不會抹去。
“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感召人”。
黃文秀的事跡是一個生動鮮活的榜樣,是一股催人奮斗奮進的精神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氣餒,多幾回“熱鍋上螞蟻”的經歷,打造一個堅韌不拔的品性。要向黃秀英同志學習,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基層中傾聽群眾心聲,在群眾中感知冷暖疾苦,到現場去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的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每一件小事實事和為民服務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繪就出青春最美的模樣。
感動中國2020十大人物觀后感范文2
樊錦詩,甘愿用生命守護敦煌。
“黨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我們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yè),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為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fā),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yè)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于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huán)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huán)境監(jiān)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guī)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guī)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yōu)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并為敦煌研究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這是莫高窟保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樊錦詩不會忘記,一份她親自參與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協(xié)提案,終于作為莫高窟保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始實施。
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衛(wèi)等基礎性工程外,
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為了保護敦煌遺產,又能更好服務游客,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的大型遺址中,還率先啟動了參觀預約制,并開展了游客承載量的研究。樊錦詩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不斷增加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與服務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錦詩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護專家和遺產管理專家,還是一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敦煌學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經改變。
“國家的命運決定了莫高窟的命運,國家獨立了,國家強大了,國家發(fā)展了,我們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護了。”樊錦詩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與敦煌融為一體,把一切的成果和榮譽歸功于國家和集體,在她的內心深處,心甘情愿,只想做一個“敦煌的女兒”。
感動中國2020十大人物觀后感范文3
12年前,在“談艾色變”的年代,面對高風險的艾滋病監(jiān)區(qū),他膽壯心雄、直面恐懼,主動請纓,擔起艾滋病在押人員的管教工作,給予在押人員教化改造的希望。
他就是毛卓云,寧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隊民警、三級高級警長。至今,他累計管教艾滋病在押人員511名,工作零失誤,歸納總結出艾滋病犯管教工作“五心法”,為全省特殊監(jiān)管對象的管理工作和經驗探索提供有力助益。
昨天下午,毛卓云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寧波鳳凰劇院舉行,全市700多名民警和輔警代表現場聆聽了毛卓云的故事。
記者王穎第一個上臺,從媒體從業(yè)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多次采訪毛卓云的感受,介紹記者眼中的老毛:高墻里的一股暖流。
隨后,毛卓云在市看守所的領導和同事,以及在市公安局大榭開發(fā)區(qū)分局當民警的兒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毛卓云的先進事跡,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敢于擔當的優(yōu)秀品格,生動詮釋了一名人民警察不忘初心、忠誠使命的價值追求。
毛卓云在接受主持人訪談時,也講述了幾個小故事,言語之間表達了他的初心之諾、感恩之情,以及對公安監(jiān)管事業(yè)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追求,現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昨天恰逢毛卓云的妻子徐愛英的生日。在昨天的報告會上,毛卓云第一次給妻子送上了生日鮮花,不善言辭的徐愛英只說了一句話:“祝愿你平平安安,也祝愿所有公安民警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毛卓云同志是我市公安戰(zhàn)線涌現出來的又一先進典型。”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長黎偉挺說,毛卓云是寧波公安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跡真實質樸、震撼人心、直指靈魂、可敬可學,是我們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黎偉挺號召全市公安機關向毛卓云學習,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本色,學習他迎難而上、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學習他刻苦鉆研、善學善行的工匠精神,學習他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