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一種對自己經(jīng)歷和感受的總結(jié)和反思,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和技能,也可以為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提供參考和借鑒。教師假期讀書讀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規(guī)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教師假期讀書讀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機緣巧合下,有幸讀了賁友林老師的《重新認識課堂》這本書,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課堂我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領(lǐng)悟、新的反思。
理想課堂是什么樣子的?書中賁老師是這么說的:“課堂中,學生積極主動,善于傾聽,勤于思考,敢于質(zhì)疑,爭先恐后地舉手,自信大方地表達,或補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質(zhì)疑,充滿有主見又不失童趣與深刻性的爭辯,一個個‘小精靈’都是知識、思想、方法的生產(chǎn)者,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生機勃勃、興趣盎然,教師和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和成長?!睍匈S老師從“上課,教師要聽學生‘講’”,到學生“會講”,教師“不講”;從教師的提問之后,該請誰來回答,到學生回答之后,如何產(chǎn)生在課堂上的“問”與“答”的模式;從選擇什么樣的學生回答問題,到學生如何養(yǎng)成問題的意識……,課堂中的點滴細節(jié)賁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著讓我感同身受的觀點和做法。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在課堂上,往往老師們提出一個問題后,或由于上課時間有限或急于聽到正確答案,或迫不及待地公布答案,而忽略了對學生問題的思考及學生問題的產(chǎn)生的關(guān)注。我們應(yīng)該在提出問題后“等一等”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停一?!弊寣W生在聽到同伴地回答后有產(chǎn)生自己想法或者新的見解、新的問題問題的時間。正如賁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一文中所說: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暫不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是讓其他學生主動“接著說”。如果同伴回答對了,其他同學可以給予積極的肯定,并對其中的精彩之處進行賞析;如果同伴發(fā)言中有錯誤,可以糾正,還可以進行分析錯誤原因;如果同伴發(fā)言有疏漏,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如果幾名同伴相繼發(fā)言,后面發(fā)言的同學可以對前面幾名同學的發(fā)言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進行綜合梳理。
課堂上,我們應(yīng)該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地思考。但目前的課堂更多是不假思索地憑著慣性前行,或者是人云亦云的盲從。我們要有一顆“靜待花開”且安分的心,做好老師主導(dǎo)的作用,引導(dǎo)學生思考。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更要思考的是該如何糾錯,如何讓教學事故轉(zhuǎn)化為“教學故事”。教師有時要適當“后退”,要揣著明白裝糊涂。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吳老師經(jīng)常說地一句話的是:錯著錯著就對了,聊著聊著就會了。我們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犯錯,經(jīng)過思考修正,也是學習的過程。我們應(yīng)該每天上課前都帶著“美好即將發(fā)生”的心態(tài)走進課堂,期待展現(xiàn)學生的美好。其實,學生的美好,不僅僅是他們的正確答案和完美的想法。學生不正確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經(jīng)過思考后提出的問題,同樣是美好的。正是這樣,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真實的成長的過程。
在課堂中,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關(guān)注學生的說,通過關(guān)注學生的說,關(guān)注學生是怎么樣學的,還要關(guān)注怎么樣學生才能學習得更好。莫迪里阿尼說:“人的劣根性,就是雙眼都用來盯著別人和外面的世界,難以自檢。所以,我們應(yīng)該用一只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用一只眼睛審視自己。每個人的心底都應(yīng)閃爍著一只眼睛,一只不斷審視自己的眼睛?!敝匦抡J識課堂,不能停滯于發(fā)現(xiàn)課堂中的問題,也不是懊悔自己課堂的不足,而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在批判中建設(shè),敞開胸懷面向未來。
寒假期間學校布置了一份作業(yè)讓每位教師看一本書,并寫下讀書體會。對于我來說現(xiàn)在難得會捧起一本書來看,也許是因為在這個現(xiàn)實的生活環(huán)境讓人變的越來越浮躁,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往往變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假期正好久別的女兒回到了身邊,于是想到了看一本對兒童教學的書,能吸取一些教育經(jīng)驗的同時也能完成了任務(wù)。于是在網(wǎng)上搜索,看到一本叫《卡爾威特的教育》推薦的人比較多,所以找來這本書,以下就是一些讀這本書的體會。
書中講述的是老卡爾.威特—位鄉(xiāng)村牧師,他把出生時別人認為低能的孩子教育為天才的教育過程。這位鄉(xiāng)村牧師與別人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小卡爾出生時是個被認為有些癡呆的嬰兒,但他八到九歲就能自由運用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6國語言,并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shù)學。9歲時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并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fā)表了《但丁》一書,并成為研究但丁的權(quán)威。他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賦有多高,而是全賴于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他的父親把小卡爾長到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中記載了卡爾的成長過程,以及自己教學的心得和獨辟蹊徑的教育方法??柾亟逃⒅氐氖羌彝ソ逃绕涫歉改笇⒆拥挠绊?,這本書在問世了三個世紀后,依然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學習和借鑒。
我自己也正嘗試按照老卡爾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女兒,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內(nèi)容確實講得十分有理。
書中的第九章《什么樣的教育才不會損害孩子》讓我感觸最深,一直以來怎樣教育孩子和教育學生,讓我很困惑。我們固然很愛我們的學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為愛就放縱他們,也不能以嚴格為借口就過于苛刻的對待他們,這個度很難把握。書中的這個章節(jié)寫了老卡爾在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爾的嚴格完全取決于道理。他說:“縱容只會使一個很好的孩子變成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彼麑鹤釉诨▓@舞劍時不小心將一束花砍倒后如何處理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導(dǎo)的過程在書中寫得詳詳細細。老卡爾的做法讓每一位讀者欽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師把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理解為專制,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暴君,把孩子變成唯命是從的懦夫。他們以為孩子不聽話就應(yīng)該以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這種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反而使孩子對父母、老師甚至對于所有人產(chǎn)生怨恨,使性格與人格產(chǎn)生扭曲。
邊讀這本書邊對照自己教育學生的過程和方法,感受頗深。夏曦尊說:教育不是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不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我覺得教育學生,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應(yīng)給像老卡爾教育孩子那樣,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給孩子最博大的愛,用智慧和知識以及正確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第九章中描述的老卡爾并不是一味的嚴厲,讓我感受更多的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教育方法,而嚴與愛不同尺度的把握。在假期帶女兒的這段時間里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
剛把女兒從丈母娘家接回來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讓我感到責任很重大重,女兒跟自己已經(jīng)快3年沒有生活在一起了,很多時候在想自己虧欠女兒的太多了。長輩的教育跟父母的教育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擔心女兒現(xiàn)在是不是已經(jīng)有了很多壞習慣。因此在開始的幾天自己都非常嚴格的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女兒的行為,幾天以后我感覺到女兒都不敢正眼面對自己,跟我講話的時候都不敢用眼睛看我。而接下來正遇上春節(jié)的幾天我就妥協(xié)了,什么事情都放任著她,結(jié)果所有的問題又開始暴露起來了,變的嬌氣任性一不開心就嚎啕大哭,大人們都要圍著她轉(zhuǎn)由著她就開心了。在春節(jié)過后我開始嘗試自己獨立跟女兒相處,跟老婆商量要漸漸的培養(yǎng)她自己的獨立性,她自己能完成的事都要她自己獨立完成,該嚴厲的時候就嚴厲,該表揚的時候表揚,漸漸的感覺在很多時候她自己也愿意接受這一切,也變得更加懂事了。
當我讀完《卡爾威特的教育》時,對怎樣從愛出發(fā)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孩子是不同的,只要身為教師的我們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關(guān)心和愛護,用自身去影響他們,這才是教育和愛的本質(zhì)所在!
寒假有幸拜讀了李鎮(zhèn)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nèi)容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里,讓人感動,蕩滌心靈。這本書是李鎮(zhèn)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shù)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贊嘆,折服。
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雖然“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李鎮(zhèn)西老師的所謂“最好的教師”,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zhèn)西與昨天的李鎮(zhèn)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fā)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師”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
一、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愛的教師
素質(zhì)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伙伴。這種愛,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感情。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者應(yīng)了解學生的需求,力圖讓教育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感動,他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滿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意和對教育事業(yè)無限熱愛的情感。心中有愛的教師必定會與眾不同、必定會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業(yè)上取得累累碩果。
二、堅持閱讀和寫作,做學習型教師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于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數(shù)家珍,對陶行知等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也是隨手拈來。李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引經(jīng)據(jù)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閱讀、積累的結(jié)果。李老師一直在不停地閱讀,從教20余年,這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閱讀欲”就是李老師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閱讀總是伴隨著思考,而思考總是讓人的思維迸發(fā)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從李老師的筆下誕生了。在此,李老師告訴我們,寫作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jié)合,不要讀寫分離。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
三、把問題當成課題,做研究型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diào)乏味的義務(wù),那你應(yīng)當引導(dǎo)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李老師在書中談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tài)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每天都有新的領(lǐng)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四、堅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師
李鎮(zhèn)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20余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zhèn)西老師。
社會在發(fā)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更好”,也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jié),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
《做最好的老師》的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首選教材,讀后感受頗深,但還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處,我將繼續(xù)學習下去,爭取不斷向“最好”靠近。
喜歡上蘇軾,是已經(jīng)很久的事情,讀著他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薄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彼坪跄艽┰綍r光,看到那駐足于在山頭驀然回首滿臉釋然的明星。
這個寒假很長,宅在家,真的有點悶。翻開這本囤積已久的《蘇東坡傳》,仿若走入另一個世界,跟隨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一起見識蘇軾的一生。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的評價是極高的,“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痹谒P下的蘇軾,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華橫溢的詩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許起起落落才鑄奇才。
雖然歷朝天子對蘇軾有敬慕之心,還總能得到歷朝皇后的蔭庇,在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來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蘇軾還是屢遭貶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貶到黃州,在農(nóng)舍雪堂和城中臨皋亭兩處住,每天兩處往返,明明是被監(jiān)視的流浪漢的日子,卻被蘇軾過成了農(nóng)夫的閑云野鶴的生活,這種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寫的隨筆雜記,成了我們最為喜愛的作品——四篇絕世妙文:《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前、后篇)《記承天詩夜游》。
儋州在當時被視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蘇軾流放到這里,冬天沒有大米吃,只能吃芋頭喝白水當做飯食?!按碎g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闭娴氖遣磺粨?,真達觀,這樣的狀況下都不會讓他失去人性的快樂。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總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蘇軾與生俱來的能力,來自心底的達觀和釋然??赡苷驗檫@些剛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別遭遇,才能讓這位曠世才子有了豐厚的生活體味,迸發(fā)人生的思考,恣肆灑脫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隨性實則不向生活低頭的倔強。
不管他身處何地,何種境遇,總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賦予不朽的藝術(shù)形式,流傳后世,豐裕我們的生活。
走近蘇軾,見識他的真性情。
真。為百姓干實事。蘇軾在杭州主政時期,杭州城有五十萬人,卻沒有一家公立醫(yī)院,他從公款里撥出兩千緡,自己捐出五十兩黃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醫(yī)院。這個“安樂坊”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yī)院。他還關(guān)心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疏通杭州城的運河淤泥等,向?qū)<艺埥蹋瑴y量運河高度,擬好計劃,以防淤泥沉淀,保持運河地區(qū)的清潔。剛一結(jié)束杭州城的輸水管和六個水庫工程,就立即著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長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麗,縮短往返距離。
的確,細數(shù)蘇軾為官時為人民辦的實事,能感受到他單槍匹馬只身奮斗的真誠,只可惜施展才華的時日不多,剛伸展出拳腳,就被政敵踢出局。
善。蘇東坡對弟弟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里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饑荒出現(xiàn),屢次向朝廷報告,而救百姓于饑餓竟成為政客打擊他、使之失勢的題目。他的善,生不逢時。
在他的詩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聲的歌,能聽出蘊含的怒吼和嘆息;在潺潺的水聲之外,能聽到農(nóng)村老嫗的悲嘆聲;在鷺鷥的鳴聲之外,又能聽見監(jiān)獄中的呻吟聲。
朋友圈太強大,跟隨蘇軾拜訪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蘇軾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詩詞界、散文界、書畫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絲,上至歷屆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對他的才情欽佩不已。
據(jù)說皇帝在用膳時,停著點頭微笑稱贊,旁人說一定是在讀蘇東坡的文章。有次,蘇東坡給皇帝上了謝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對群臣說:“蘇軾真是天才?!?/p>
蘇東坡自幼年傾慕吳道子,被貶黃州,傾其全部時間致力于繪畫,后來返回京城,他的詩畫朋友就在京師聚集,與米芾、李公麟、黃庭堅、蘇子由、秦觀、張耒等作詩、作畫、笑謔。
走到哪里,都自帶光環(huán)。與和尚參寥同游廬山數(shù)日,竟然可以在數(shù)百和尚之中引發(fā)轟動,大家爭相傳言:“蘇東坡來了。”
在書中,還看到王安石、司馬光、程頤等大人物,讀著,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萬變的朝政中,跟隨政變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賞他卻不重用他;他游歷、貶謫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兒女愛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進退;政敵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實的人物傳記,卻在恍惚間誤讀成一部勵志的人物小說,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在追隨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讀著他,崇拜著他,仰望著他,去嘗試著讀懂他留給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達觀。也許,他在用人生演繹“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生活中教育兒童
讀《教育:讓人成為人》這本書,光是看目錄,就值得我讀半天,對于一個小學教師而言,讀起這些讓全世界都振聾發(fā)聵的大理論家、大教育家的大部頭,猶如看天書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錄中有三個相同的題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許與我的職業(yè)還有些關(guān)聯(lián),于是就硬著頭皮讀起來。在讀到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時,談到杜威的兩個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我覺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從社會角度觀察教育,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就在于人類有教育,而動物沒有。教育的職能就是延續(xù)社會生命,即教育能傳遞人類世代積累的經(jīng)驗,豐富人類經(jīng)驗的內(nèi)容,增強經(jīng)驗指導(dǎo)生活和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從而維系和發(fā)展社會生活。不管正規(guī)教育還是非正規(guī)教育,實際上都在進行經(jīng)驗的改造。由于改造經(jīng)驗必須與生活密切結(jié)合,因此杜威簡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生活和經(jīng)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了生活和經(jīng)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在我們學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兒童。在食堂就餐之后,兒童要自己刷盤子,里外都要認真刷,直至刷干凈為止;午睡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鋪,對于小學生來說,雖然有些麻煩,這也不在學業(yè)考試內(nèi)容的要求之內(nèi),但這種從小就培養(yǎng)起來的好習慣能伴隨他的一生。
教育,當它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時,“兒童的人格就會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滿足”。脫離了生活,就會使兒童成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和天真無邪的快樂。其實,教育從它產(chǎn)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獲得自身的發(fā)展,促進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應(yīng)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yīng)生活更新生活?!敖逃瓷睢睆娬{(diào)生活的意義,即教育應(yīng)該成為改造了的、適應(yīng)兒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時代精神的生活,壓抑兒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視兒童這一環(huán)節(jié),強調(diào)發(fā)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愛好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具有強大的潛在動力,教育必須尊重和利用這種動力。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在這兩點之間形成教育過程。他批評傳統(tǒng)的教育過程強迫兒童死記硬背,填鴨式地灌輸書本知識,這種教育無異于牛不飲水強按頭,是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迫。杜威呼吁把兒童從傳統(tǒng)教育中解放出來,提出從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教育,激發(fā)兒童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杜威提出改變教育的重心,宣揚用“兒童中心”取代“教師中心”或“教材中心”,圍繞兒童組織一切教育措施,教師應(yīng)是兒童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改造的啟發(fā)者和指導(dǎo)者,徹底改變當時壓制兒童自由和窒息兒童發(fā)展的傳統(tǒng)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長、經(jīng)驗改造的過程,就能使兒童在活用中活學各種知識,因此獲得的知識就能幫助人們適應(yīng)不斷前進的社會,并能保證人類永遠進步。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學校應(yīng)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型的社會。”在他看來,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么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校作為一種制度,應(yīng)該把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tài)。在學校里,必須能夠呈現(xiàn)兒童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如同他們的家庭里、在鄰里間、在運動場所上所經(jīng)歷的過程。這樣,“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類型的作業(yè)進行活動……。當學校能在這樣一個小社會里引導(dǎo)和訓練每個兒童成為社會的成員,用服務(wù)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導(dǎo)的工具,我們將有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和諧的大社會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證。
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認為,一是要求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要求校內(nèi)學習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能有自由的相互影響。這樣,學校就不會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
杜威視教育為生活,把參加現(xiàn)實生活作為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為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dǎo)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品德和獲得知識。